在線:8 人
香附
功用:主一切氣。 (人身以氣為主,氣盛則強,虛則衰,順則平,逆則病,絕則死矣。 經曰:「怒則氣上,恐則氣下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驚則氣亂, 思則氣結,勞則氣耗,此七情之氣也。」 以香附為君,隨證而加升、降、消、補之藥。 素問中仍有「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名九氣。」) 利三焦,解六鬱(痰鬱、火鬱、氣鬱、血鬱、溼鬱、食鬱。), 止諸痛。(通則不痛。)
十劑分類 | 一名莎草根,宣調氣、解鬱 | 性味 | 性平,氣香,味辛能散,微苦能降,微甘能和。 歸經:乃血中氣藥,通行十二經八脈氣分, |
---|---|---|---|
主治 | 主一切氣。 (人身以氣為主,氣盛則強,虛則衰,順則平,逆則病,絕則死矣。 經曰:「怒則氣上,恐則氣下,喜則氣緩,悲則氣消,驚則氣亂, 思則氣結,勞則氣耗,此七情之氣也。」 以香附為君,隨證而加升、降、消、補之藥。 素問中仍有「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,名九氣。」) 利三焦,解六鬱(痰鬱、火鬱、氣鬱、血鬱、溼鬱、食鬱。), 止諸痛。(通則不痛。) | ||
禁忌 | 治多恐多憂,痰飲痞滿,胸腫腹脹,飲食積聚,霍亂吐瀉,腎氣腳氣, 癰疽瘍傷(血凝氣滯所致。香附一味,末服,名獨勝丸, 治癰疽由鬱怒得者。如瘡初作,以此代茶,潰後亦宜服之。 大凡瘡疽喜服香藥,行氣通血,最忌臭穢不潔觸之。 故古人治瘍,多用五香連翹飲。康祖左乳病癰,又臆間生核, 痛楚半載,禱張王夢授以方:薑汁製香附為末,每服二錢,米飲下遂愈。), 吐血便血,崩中帶下,月候不調(氣為血配,血因氣行。 經成塊者,氣之凝:將行而痛,氣之滯;行後作痛,氣血俱虛也。 色淡亦虛也。色紫氣之熱也。色黑則熱之甚也。 錯經者,氣之亂;肥人痰多而經阻,氣不運也。 香附陰中快氣之藥,氣順則血和暢,然須輔以涼血補氣之藥。 丹溪曰:「能引血藥至氣分而生血。此正陽生陰長之義。」), 胎產百病。能推陳致新,故諸書皆云益氣。(行中有補。 丹溪曰:「天行健,運不息,所以生氣無窮,即此理耳。」 時珍曰:凡人病則氣滯而餒,香附為氣分君藥, 臣以參、耆,佐以甘草,治虛怯甚速也。) | ||
配伍 | |||
炮製 | 忌鐵。(時珍曰:「得參、朮則補氣,得歸、地則補血, 得木香則散滯、和中,得檀香則理氣、醒脾,得沈香則升降諸氣, 得芎藭、蒼朮則總解諸鬱,得梔子、黃連則清降火熱, 得茯神則交濟心、腎,得茴香、破故紙則引氣歸元, 得厚朴、半夏則決壅消脹,得紫蘇、蔥白則發汗散邪, 得三稜、莪述則消積磨塊,得艾葉則治血氣、暖子宮, 乃氣病之總司,女科之仙藥也。大抵婦人多鬱,氣行則鬱解,故服之尤效, 非宜於婦人,不宜於男子也。」 李士材曰:乃「治標之劑,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。 不然,恐傷氣而燥血,愈致其疾矣。 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,惜未有發明及此者。」) | ||
品類 | 去毛用,生則上行胸膈,外達皮膚,熟則下走肝腎,旁徹腰膝。 童便浸炒,則入血分而補虛;鹽水浸炒,則入血分而潤燥(或蜜水炒。); 青鹽炒,則補腎氣;酒浸炒,則行經絡;醋浸炒,則消積聚,且歛其散。 薑汁炒,則化痰飲。炒黑又能止血, 配伍:忌鐵。(時珍曰:「得參、朮則補氣,得歸、地則補血, 得木香則散滯、和中,得檀香則理氣、醒脾,得沈香則升降諸氣, 得芎藭、蒼朮則總解諸鬱,得梔子、黃連則清降火熱, 得茯神則交濟心、腎,得茴香、破故紙則引氣歸元, 得厚朴、半夏則決壅消脹,得紫蘇、蔥白則發汗散邪, 得三稜、莪述則消積磨塊,得艾葉則治血氣、暖子宮, 乃氣病之總司,女科之仙藥也。大抵婦人多鬱,氣行則鬱解,故服之尤效, 非宜於婦人,不宜於男子也。」 李士材曰:乃「治標之劑,惟氣實血未大虛者宜之。 不然,恐傷氣而燥血,愈致其疾矣。 世俗泥於女科仙藥之一語,惜未有發明及此者。」) | ||
備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