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購買化妝品時,成分表是了解產品安全性和功效的重要依據,但許多人看了成分表卻感到困惑,甚至不知道該怎麼看。本文將帶你認識化妝品成分表怎麼看,特別是國際通用的INCI成分表(International Nomenclature of Cosmetic Ingredients),並解讀標示上的關鍵細節,避免掉入常見的判斷誤區。
一、什麼是化妝品成分表(INCI)?
化妝品成分表,通常用INCI命名法標示,是依照國際化妝品原料命名標準所列出的成分名稱。INCI名稱是全球通用的英文或拉丁文標準名稱,用來避免各地語言差異造成的混淆。
每一款化妝品都必須清楚標示成分表,讓消費者了解所含原料,有助於辨識是否含有過敏成分或刺激物。
二、化妝品成分表怎麼看?解讀基本規則
-
成分排列順序
成分依含量多少從高到低排列,前面通常是含量最高的原料,後面含量較少的成分。有些成分含量低於1%時,可以不按比例排序。 -
INCI名稱與常見名稱的差異
INCI多為拉丁文或英文名稱,如「Aqua」即為水,「Glycerin」即甘油,部分成分名稱與中文日常用詞不同,需多查證。 -
活性成分與輔助成分
不同成分的功效差異大,前段成分通常為主要活性成分,如保濕劑、抗氧化劑;後段成分多為穩定劑、防腐劑、香料等。 -
查看是否有過敏原
成分表中可能標示香料成分,如「Parfum」或具體香料名稱,有敏感肌膚者要特別留意。
三、常見成分標示誤區
-
成分越多越好?
其實不然,成分多不代表效果好,有時候成分過多反而增加刺激風險。重點是成分品質及含量比例。 -
天然成分=安全?
天然成分也有可能致敏或刺激,像是某些植物萃取物、精油。成分表上標示「Natural Extract」時,仍需留意是否合適自己膚質。 -
成分複雜=效果強大?
過度複雜的配方不一定效果好,有時反而因成分間互相作用產生不良反應。 -
防腐劑有害?
防腐劑是為了防止產品變質,符合安全標準的防腐劑對人體無害。完全不含防腐劑的產品保存性差,反而有安全隱憂。
四、如何利用成分表選擇適合自己的化妝品?
-
了解自己膚質與需求:敏感肌避免刺激性成分,乾性肌看保濕成分含量。
-
查詢成分功效與安全性:網路資源豐富,建議參考專業網站或App查成分評價。
-
避開過敏成分:對特定成分過敏者需特別注意成分表是否含該物質。
-
留意成分含量排序:主要成分排前面代表含量較高,可作參考依據。
五、結語
化妝品成分表看似複雜,但只要掌握INCI命名與成分排序原則,再結合自身膚況和需求,就能更理智地挑選化妝品。千萬別盲目迷信“天然”或“成分多”,也不要忽視防腐劑等必需成分的安全作用。用心解讀成分表,才能買到真正適合自己且安全有效的化妝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