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芩

功用:苦入心,寒勝熱,瀉中焦實火,除脾家濕熱。

十劑分類 性味
主治 苦入心,寒勝熱,瀉中焦實火,除脾家濕熱。
禁忌 治澼痢腹痛(便血曰澼,寒痛忌用。 凡腹痛,有寒熱、虛實、食積、瘀血、痰濕之不同, 寒宜溫,熱宜清,虛宜補,實宜下,食宜消導, 瘀血宜行散,痰濕宜化痰利濕。 痛時手不可按者,為實痛;按之痛止者,為虛痛。), 寒熱往來(邪在少陽。),黃疸五淋,血閉(實熱在血分。)氣逆, 癰疽瘡瘍,及諸失血。 消痰(丹溪以黃芩降痰,假其降火也。按痰以火動,當先降火。)利水, 解渴安胎(胎孕宜清熱、涼血,血不妄行則胎安。), 養陰退陽,補膀胱水。 酒炒則上行,瀉肺火,利胸中氣(肺主氣,熱傷氣,瀉熱所以保肺。), 治上焦之風熱濕熱(丹溪曰:「黃芩,上、中二焦藥」。), 火嗽喉腥(五臭,肺為腥。),目赤腫痛。
配伍 過服捐胃,血虛寒中者禁用。 (得柴胡退寒熱,得芍藥治痢, 得厚朴、黃連止腹痛,得桑皮瀉肺火,得白朮安胎之聖藥。 時珍曰:「仲景治少陽證,小柴胡湯; 太陽、少陽合病,下利,黃芩湯; 少陽證,下後心滿,瀉心湯並用之。 蓋黃芩苦寒入心瀉熱,除脾家濕熱,使胃火不流入肺,不致刑金, 即所以保肺也。肺虛不宜者,苦寒傷土,損其毋也。 少陽證雖在半表半裏,而心膈痞滿實,兼心、肺上焦之邪。 心煩喜嘔,默默不欲食,又兼脾、胃中焦之證, 故用黃芩以治手、足少陽相火,黃芩亦少陽藥也。」 楊士瀛曰:「柴胡退熱不及黃芩。」 時珍曰:「柴胡乃苦以發之,散火之標也。黃苓乃寒能勝熱,折火之本也。 東垣治肺熱身如火燎,煩躁引飲而晝盛者,宜一味黃芩湯, 以瀉肺經氣分之火,黃苓一兩煎服。」 本事方用治崩中暴下。)
炮製 山茱、龍骨為使,畏丹皮、丹砂。
品類 上行酒炒。瀉肝膽火,豬膽汁炒。 配伍:山茱、龍骨為使,畏丹皮、丹砂。
備註 黃明者良。中虛名枯芩,即「片芩」,瀉肺火,肌表之熱; 內實名條苓,即「子芩」,瀉大腸火,補膀胱水。 炮製:上行酒炒。瀉肝膽火,豬膽汁炒。 配伍:山茱、龍骨為使,畏丹皮、丹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