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薷

功用:辛散皮膚之蒸熱,溫解心腹之凝結。屬金水而主肺,為清暑之主藥, 肺氣清,則小便行而熱降。 (暑必兼溼,治暑必兼利溼,若無溼,但為乾熱,非暑也。)

十劑分類 宣通、利溼、清暑 性味
主治 辛散皮膚之蒸熱,溫解心腹之凝結。屬金水而主肺,為清暑之主藥, 肺氣清,則小便行而熱降。 (暑必兼溼,治暑必兼利溼,若無溼,但為乾熱,非暑也。)
禁忌 治嘔逆水腫(熬膏服,小便利則消。),腳氣口氣(煎湯含敷。), 單服治霍亂轉筋。(時珍曰:「暑有乘涼飲冷,致陽氣為陰邪所遏, 反中入內,遂病頭痛,發熱惡寒,煩躁口渴,吐瀉霍亂, 宜用之以發越陽氣,散邪和脾則愈。 若飲食不節,勞役作傷之人,傷暑大熱大渴,汗出如兩,煩躁喘促, 或瀉或吐者,乃內傷之證,宜用清暑益氣湯、人參白虎湯之類, 以瀉火益元可也。若用香薷,是重虛其表而濟之熱矣。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藥,如冬月之用麻黃,氣虛者尤不宜服, 今人謂能解暑,概用代茶誤矣。」 李士材曰:「香薷為夏月發汗之藥,其性溫熱,只宜於中暑之人, 若中熱者誤服之,反成大害,世所未知。」 按:潔古云:「中暑為陰證、為不足;中熱為陽證為有餘。」 經曰:「氣勝身寒得之傷寒,氣虛身熱得之傷暑。」 故中暑宜溫散,中熱宜清涼。身寒,寒字當熱字看,傷寒必病熱。)
配伍
炮製
品類
備註 陳者勝。(宜冷飲,熱服令人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