萆薢

功用:祛風去溼,以固下焦,(陽明主肉,屬濕;厥陰主筋,屬風。) 補肝虛,(去風。)堅筋骨,(風溼去則筋骨堅。)益精明目。

十劑分類 通去風溼、補下焦 性味 甘苦辛平, 歸經:入足陽明、厥陰(胃、肝。)。
主治 祛風去溼,以固下焦,(陽明主肉,屬濕;厥陰主筋,屬風。) 補肝虛,(去風。)堅筋骨,(風溼去則筋骨堅。)益精明目。
禁忌 治風寒濕痺,腰痛久冷,關節老血,膀胱宿水,陰痿失溺,莖痛遺濁, 痔漏惡瘡。(諸病皆陽明溼熱流入下焦。萆薢能除濁分清, 古方有萆薢分清飲。 史國信云:「若欲興陽,先滋筋力;若欲便清,先分肝火。」 萬金護命方云:「凡人小便頻數,便時痛不可忍者, 此疾必因大腸祕熱不通,水液只就小腸,大腸愈加乾竭, 甚則身熱、心燥、思水,即重證也。此疾本因貪酒色, 或過食辛熱葷膩之物,積有熱毒,腐物瘀血乘虛流入小腸,故便時作痛也。 此便數而痛,與淋證濇而痛不同,宜用萆薢一兩,鹽水炒為末, 每服二三錢,使水道轉入大腸,仍以蔥湯頻洗穀道,令氣得通, 則便數及痛自減也。」腎有二竅,淋證出於溺竅,濁證出於精竅。)
配伍
炮製 薏苡為使,畏大黃、柴胡、前胡,忌茗醋。 (時珍曰:「萆薢、菝" ,土茯苓,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, 豈一類數種乎?萆薢根細長淺白,菝" 根作塊亦黃。」)
品類
備註 有黃白二種,黃長、鞕(音硬。),白虛、軟,軟者良。 配伍:薏苡為使,畏大黃、柴胡、前胡,忌茗醋。 (時珍曰:「萆薢、菝" ,土茯苓,形不同而主治不甚相遠, 豈一類數種乎?萆薢根細長淺白,菝" 根作塊亦黃。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