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線:7 人
苦參
功用:補陰益精,養肝膽,安五臟(濕熱去,則血氣和平,而五臟自安。), 利九竅,生津止渴,明目止淚(淚為肝熱。)。
十劑分類 | 瀉火、燥溼、補陰 | 性味 | 苦燥濕,寒勝熱,沈陰主腎。 |
---|---|---|---|
主治 | 補陰益精,養肝膽,安五臟(濕熱去,則血氣和平,而五臟自安。), 利九竅,生津止渴,明目止淚(淚為肝熱。)。 | ||
禁忌 | 治溫病血痢(純下清血者,風傷肝也,宜散風涼血; 下如豆汁者,濕傷脾也,宜清熱滲濕。), 腸風溺赤,黃疸酒毒。熱生風,濕生蟲,又能祛風逐水殺蟲,治大腸疥癩。 | ||
配伍 | 然大苦大寒,腎肝虛而無熱者勿服。 (張從正曰:「凡藥皆毒也,雖苦參、甘草,不可不謂之毒, 久服必偏勝為患。」 經曰:「五味入胃,各歸其所喜攻, 久而增氣,物化之常也,氣增而久,夭之由也。」 王冰註曰:「氣增不已,則臟有偏勝,偏勝則臟有偏絕,故令人暴夭。」 筆談云:「久用苦參擦牙,遂病腰痛,由其氣傷腎也。」 經又曰:「大毒治病,十去其六,常毒治病,十去其七, 小毒治病,十去其八,無毒治病,十去其九, 穀肉果菜,食養盡之,無使過之,傷其正也。」 按:人參補脾,沙參補肺,紫參補肝,丹參補心,元參補腎, 苦參不在五參之內,然名參者皆補。 藥能醫病,不能養人;食能養人,不能醫病。) | ||
炮製 | 元參為使,惡貝母、菟絲子、漏盧,反藜蘆。 (苦參一兩,或酒煮或醋煮,能吐天行時毒。子名鴉膽子,能治久痢。) | ||
品類 | 糯米泔浸,去腥氣,蒸用。 配伍:元參為使,惡貝母、菟絲子、漏盧,反藜蘆。 (苦參一兩,或酒煮或醋煮,能吐天行時毒。子名鴉膽子,能治久痢。) | ||
備註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