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母

功用:上清肺金而瀉火(瀉胃熱、膀胱邪熱,腎命相火。), 下潤腎燥而滋陰,入二經氣分(黃柏入二經血分,故二藥必相須而行。)。 消痰定嗽,止渴安胎(莫非清火之用。)。

十劑分類 瀉火、補水、潤燥、滑腸 性味 辛苦寒滑,
主治 上清肺金而瀉火(瀉胃熱、膀胱邪熱,腎命相火。), 下潤腎燥而滋陰,入二經氣分(黃柏入二經血分,故二藥必相須而行。)。 消痰定嗽,止渴安胎(莫非清火之用。)。
禁忌 治傷寒煩熱,蓐勞(產勞。)骨蒸(退有汗之骨蒸。), 燥渴虛煩,久瘧下痢(治嗽者,清肺火也;治渴者,清胃熱也; 退骨蒸者,瀉腎火也。), 利二便,消浮腫。(小便利則腫消。 東垣曰:「熱在上焦氣分,結祕而渴,乃肺中伏熱,不能生水, 膀胱絕其化源,宜用滲濕之藥,瀉火清金,滋水之化源。 熱在下焦血分,便秘而不渴,乃真水不足,膀胱乾涸,無陰則陽無以化, 宜用黃柏、知母,大苦寒之藥,滋腎與膀胱之陰,而陽自化,小便自通。」 丹溪曰:「小便不通,有熱、有濕、有氣結於下,宜清、宜燥、宜升。 又有隔二隔三之治,如肺不燥但膀胱熱,宜瀉膀胱,此正治。 如因肺熱不能生水,則清肺,此隔二之治。 如因脾濕不運,而精不上升,故肺不能生水,則燥胃健脾,此隔三之治。 瀉膀胱,黃柏、知母之類;清肺,車前、茯苓之類;燥脾,二朮之類。」 昂按:凡病皆有隔二隔三之治,不獨便秘也。)
配伍 然苦寒傷胃而骨腸,多服令人瀉。 (李士材曰:「苦寒肅殺,非長養萬物者也。 世以其滋陰,施之虛損之人,則如水益深矣,特表出以為戒。」)
炮製
品類 得酒良。上行酒浸,下行鹽水拌,忌鐵。
備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