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

功用:其性浮而不沈,其用走而不守。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。 (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,大黃註曰:「酒浸」。 陽明門大承氣湯,大黃註曰:「酒洗」。 少陽、陽明小承氣湯,大黃不用酒製,皆有分別。 東垣曰:「邪氣在上,非酒不至,若生用者,則遺至高之邪熱, 病愈後,或目赤、喉痺、頭痛、膈上熱疾生也。」), 用以蕩滌腸胃,下燥結而除瘀熱。

十劑分類 大瀉血分濕熱,下有形積滯 性味 大苦大寒, 歸經:入足太陰(脾。), 手、足陽明、厥陰(大腸、胃、心包、肝。)血分,
主治 其性浮而不沈,其用走而不守。若酒浸亦能引至至高之分。 (仲景太陽門調胃承氣湯,大黃註曰:「酒浸」。 陽明門大承氣湯,大黃註曰:「酒洗」。 少陽、陽明小承氣湯,大黃不用酒製,皆有分別。 東垣曰:「邪氣在上,非酒不至,若生用者,則遺至高之邪熱, 病愈後,或目赤、喉痺、頭痛、膈上熱疾生也。」), 用以蕩滌腸胃,下燥結而除瘀熱。
禁忌 治傷寒時疾,發熱譫語(大腸有燥糞,故譫語,宜下之。譫音占。), 溫熱瘴瘧,下痢赤白,腹痛裏急,黃疸水腫, 癥瘕積聚(積久成形謂之積,屬陰。聚散無常謂之聚,屬陽。 積多是血、或食、或痰,聚多是氣。), 留飲宿食,心腹痞滿,二便不通(皆土鬱奪之。), 吐血衄血,血閉血枯,損傷積血,一切實熱,血中伏火。 行水除痰,蝕膿消腫,能推陳致新。
配伍 然傷元氣而耗陰血(下多亡陰。), 若病在氣分,胃虛、血弱者禁用。(病在氣分而用之,是謂誅伐無過。 東垣曰:「能推陳致新,如定禍亂以致太平,所以有將軍之號。」 時珍曰:「仲景瀉心湯,治心氣不足,吐衄血者,用大黃、黃連、黃芩, 乃瀉心包、肝、脾、胃四經血中之伏火也。 又治心下痞滿,按之軟者,用大黃黃連瀉心湯,亦瀉脾胃之濕熱, 非瀉心也。 病發於陰,而反下之,則痞滿,乃寒傷營血,邪結上焦,謂之上脘當心, 故曰瀉心。 經曰:『太陰所至為痞滿。』又曰:『濁氣在上則生䐜脹』是已。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,則結胸,乃熱邪陷入血分,亦在上脘, 故大陷胸湯丸皆用大黃,亦瀉脾、胃血分之邪,而降其濁氣也。 若結胸在氣分,只用小陷胸湯;痞滿在氣分,只用半夏瀉心湯。」 或問心氣不足而吐衄,何以不補心而反瀉心? 丹溪曰:「少陰不足,亢陽無輔,致陰血妄行,故用大黃瀉其亢甚之火; 又心本不足,肝、肺反受火邪而病作,故用黃芩救肺,黃連救肝; 肺者陰之主,肝者心之母,血之合也;肺肝火退,則血歸經而自安矣。」 寇宗奭曰:「以苦泄其熱,就以苦補其心,蓋一舉而兩得之。」 李士材曰:「古人用大黃以治虛勞吐衄,意甚深微, 蓋濁陰不降,則清陽不生;血瘀不去,則新血不生也。」)
炮製 黃芩為使。(欲取通利者,不得驟進穀食,大黃得穀食,便不能通利耳。 夷堅志湯火傷者,搗生大黃,醋調敷,止痛無瘢。)
品類 有酒浸酒蒸,生熟之不同,生用更峻, 配伍:黃芩為使。(欲取通利者,不得驟進穀食,大黃得穀食,便不能通利耳。 夷堅志湯火傷者,搗生大黃,醋調敷,止痛無瘢。)
備註 川產錦紋者良, 炮製:有酒浸酒蒸,生熟之不同,生用更峻, 配伍:黃芩為使。(欲取通利者,不得驟進穀食,大黃得穀食,便不能通利耳。 夷堅志湯火傷者,搗生大黃,醋調敷,止痛無瘢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