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黃

功用:能發汗解肌,去營中寒邪,衛中風熱,調血脈,通九竅,開毛孔。

十劑分類 輕發汗 性味 辛溫微苦。(僧繼洪云中牟產麻黃,地冬不積雪,性熱,故過服泄真氣。) 歸經:入足太陽(膀胱。),兼走手少陰、陽明(心、大腸。),而為肺家主藥。
主治 能發汗解肌,去營中寒邪,衛中風熱,調血脈,通九竅,開毛孔。
禁忌 治中風傷寒(中猶傷也。),頭痛溫瘧,欬逆上氣(風寒鬱於肺經。 經曰:「諸氣膹鬱,皆屬於肺。」), 痰哮氣喘(哮證宜瀉肺氣,雖用麻黃,而不出汗,本草未載。), 赤黑斑毒,(胃熱一曰斑證。表虛不得再汗; 非便閉,亦不可下,只宜清解其熱。) 毒疹風痺,皮肉不仁,目赤腫痛,水腫風腫。
配伍 過劑則汗多亡陽,夏月禁用。 (汗者,心之液。過汗,則心血為之動搖,乃驍悍之劑。 丹溪以人參、麻黃同用,亦攻補法也。 東垣曰:「十劑云輕可去實,葛根、麻黃之屬是也。 邪客皮毛,腠理閉拒,營衛不行,故謂之實。二藥輕清,故可去之。」 時珍曰:「麻黃太陽經藥,兼入肺經,肺主皮毛。 葛根,陽明經藥,兼入脾經,脾主肌肉。二藥皆輕揚發散而所入不同。」 王好古曰:「麻黃治衛實,桂枝治衛虛,雖皆太陽經藥,其實營衛藥也。 心主營為血,肺主衛為氣。故麻黃為手太陰肺之劑,桂枝為手少陰心之劑。」 時珍曰:「仲景治傷寒無汗,用麻黃,有汗用桂枝,未有究其精微者。 津液為汗,汗即血也。在營則為血,在衛則為汗。 寒傷營,營血內濇,不能外通於衛,衛氣閑固,津液不行, 故無汗、發熱、而惡寒。 風傷衛,衛氣外滯,不能內護於營,營氣虛弱,津液不固, 故有汗、發熱、而惡風。然風寒皆由皮毛而入,皮毛,肺之合也。 蓋皮毛外閉,則邪熱內攻,故用麻黃、甘草同桂枝,引出營分之邪, 達之肌表,佐以杏仁,泄肺而和氣。汗後無大熱而喘者,加石膏。 活人書夏至後,加石膏、知母,皆泄肺火之藥。 是麻黃湯雖太陽發汗重劑,實散肺經火鬱之藥。 腠理不密,則津液外泄,而肺氣虛,虛則補其母, 故用桂枝同甘草,外散風邪,以救表;內伐肝木,以防脾; 佐以芍藥,泄木而固脾,使以薑、棗,行脾之津液,而和營衛。 下後微喘者,加厚朴、杏仁以利肺氣也。 汗後脈沈遲者,加人參以益肺氣也。 活人書加黃芩為陽旦湯,以瀉肺熱也。 是桂枝湯雖太陽解肌輕劑,實為理脾救肺之藥也。 諸家皆以麻黃、桂枝為肺經藥,謂傷寒傳足不傳手者誤也。」桂能平肝。)
炮製 厚朴、白微為使,惡辛夷、石膏。
品類 發汗用莖去節,煮十餘沸,掠去浮沬,或用醋湯略泡,曬乾備用。 亦有用蜜炒者(庶免大發。)。 止汗用根節。(無時出汗為自汗,屬陽虛;夢中出汗為盜汗,屬陰虛。 用麻黃根、蛤粉、粟米等分為末,袋盛撲之佳。 時珍曰:「麻黃發汗,駛不能禦;根節止汗,效如影響,物理不可測如此。」 自汗有風濕、傷風、風溫、氣虛、血虛、脾虛、陰虛、胃熱、痰飲、中暑、 亡陽、柔痙等證,皆可加用。 蓋其性能行周身肌表,引諸藥至衛分而固腠理。 汗雖為心液,然五臟亦各有汗。 經曰:「飲食飽甚,汗出於胃。驚而奪精,汗出於心。 持重遠行,汗出於腎。疾走恐懼,汗出於肝。搖體勞苦,汗出於脾。」) 配伍:厚朴、白微為使,惡辛夷、石膏。
備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