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線:15 人
半夏
功用:能走能散,能燥能潤,和胃健脾(去濕。),補肝(辛散。)潤肺, 除濕化痰,發表開鬱。下逆氣,止嘔煩,發音聲,利水道 (燥去濕,故利水。辛通氣,能化液,故潤燥。 朱丹溪謂:「二陳湯能使大便潤,而小便長。」), 救暴卒。(葛生曰:「凡遇五絕之病,用半夏末,吹入鼻中即活, 蓋取其能作嚏也。」五絕,謂縊死、溺死、壓死、魘死、產死也。)
十劑分類 | 燥濕痰、潤腎燥、宣通陰陽 | 性味 | 辛溫有毒,體滑性燥。 |
---|---|---|---|
主治 | 能走能散,能燥能潤,和胃健脾(去濕。),補肝(辛散。)潤肺, 除濕化痰,發表開鬱。下逆氣,止嘔煩,發音聲,利水道 (燥去濕,故利水。辛通氣,能化液,故潤燥。 朱丹溪謂:「二陳湯能使大便潤,而小便長。」), 救暴卒。(葛生曰:「凡遇五絕之病,用半夏末,吹入鼻中即活, 蓋取其能作嚏也。」五絕,謂縊死、溺死、壓死、魘死、產死也。) | ||
禁忌 | 治欬逆頭眩,火炎、痰升,則眩。痰厥頭痛,眉稜骨痛(風熱與痰。), 咽痛,(成無己曰:「半夏辛散,行水氣而潤腎燥。」 又局方半硫丸,治老人虛祕,皆取其潤滑也。俗以半夏、南星為性燥誤矣。 濕去則土燥,痰涎不生,非二物之性燥也。 古方用治咽痛、喉痺、吐血、下血非禁劑也。 二物亦能散血,故破傷、撲打皆主之。 惟陰陽勞損,則非濕熱之邪,而用利竅行濕之藥,是重竭其津液, 醫之罪也,豈藥之咎哉?甲乙經用治不眠,是果性燥者乎? 半夏、硫黃等分,生薑糊丸名半硫丸。) 胸脹(仲景小陷胸湯用之。)。傷寒寒熱(故小柴胡湯用之。), 痰瘧不眠,(素問曰:「胃不和則臥不安」,半夏能和胃氣,而通陰陽。 靈樞曰:「陽氣滿,不得入於陰,陰氣虛,故目不得瞑」, 飲以半夏湯,陰陽既通,其臥立至。又有喘嗽不得眠者, 左不得眠,屬肝脹,宜清肝;右不得眠,屬肺脹,宜清肺。) 反胃吐食(痰膈。),散痞除癭(癭多屬痰。),消腫止汗(勝濕。)。 | ||
配伍 | 孕婦忌之。(王好古曰:「腎主五液,化為五濕。本經為唾,入肝為淚, 入心為汗,入肺為涕,入脾為痰。痰者,因欬而動,脾之濕也。 半夏泄痰之標,不能治痰之本。治本者,治腎也。 欬無形,痰有形,無形則潤,有形則燥,所以為流脾濕,而潤腎燥之劑也。 俗以半夏為肺藥非也。止嘔為足陽明,除痰為足太陰,柴胡為之使, 故柴胡湯用之。雖云止嘔,亦助柴芩,主寒熱往來,是又為足少陽也。」 時珍曰:「脾無濕不生痰,故脾為生痰之源,肺為貯痰之器。」 按:有聲無痰曰欬,蓋傷於肺氣;有痰無聲曰嗽,蓋動於脾濕也; 有聲有痰曰咳嗽,或因火、因風、因寒、因濕、因虛勞、因食積, 宜分證論治。大法治嗽,當以治痰為先,治痰又以順氣為主, 宜以半夏、南星燥其濕;枳殼、橘紅利其氣。肺虛,加溫歛之味; 肺熱,加涼瀉之劑。 趙繼宗曰:「二陳治痰,世醫執之,內以半夏其性燥烈, 若風、寒、濕、食諸痰則相宜,至以勞痰、失血諸痰, 用之反能燥血液而加病。」 按:古有三禁,血家、汗家、渴家忌之,然亦間有用之者。 俗以半夏專為除痰,而半夏之功用,不獲見知於世矣。 小柴胡湯,半夏瀉心湯,皆用半夏,豈為除痰乎? 火結為痰,氣順則火降而痰消。) | ||
炮製 | 柴胡、射干為使。畏生薑、秦艽、龜甲、雄黃,忌羊肉、海藻、飴糖, 惡皂角,反烏頭。 (合陳皮、甘草、茯苓名二陳湯,為治痰之總劑。 寒痰,佐以乾薑、芥子; 熱痰,佐以黃芩、栝蔞; 濕痰,佐以蒼朮、茯苓; 風痰,佐以南星、前胡; 痞痰,佐以枳實、白朮。更看痰之所在,加導引藥,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。) 其他:韓飛霞造麴十法。 (一、薑汁浸造,名生薑麴,治淺近諸痰。 一、礬水煮透,兼薑糊造,名礬麴,礬最能卻水,治清水痰。 一、煮皂角汁,煉膏和半夏末為麴,或加南星,或加麝香,名皂角麴, 治風痰,開經絡。 一、用白芥子等分,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,略加麴餬,名竹瀝麴, 治裏皮膜外結核隱顯之痰。 一、麻油浸半夏三五日,炒乾為末,麴餬造成,油以潤燥,名麻油麴, 治虛熱勞欬之痰。 一、用臘月黃牛膽汁,外略加熱蜜和造,名牛膽麴,治癲癇風痰。 一、用蒼朮、香附、撫芎等分熬膏,和半夏末作麴,名開鬱麴,治鬱痰。 一、用芒硝居半夏三分之二,煮透為末,煎大黃膏和成,名硝黃麴, 治中風卒厥,傷寒宜下由於痰者。 一、用海粉一兩,雄黃一兩,半夏二兩為末,煉蜜和造,名海粉麴, 治積痰沈痼。 一、用黃牛肉煎汁煉膏,即霞天膏,和半夏末為麴,名霞天麴, 治沈痾痼阿痰,功效最烈。) 以上並照造麴法,蓋草七日,待生黃衣,曬乾,懸掛風處,愈久愈妙。 (半夏治法不一,有法半夏、姜半夏、仙半夏、宋半夏諸名。 此治濕痰主藥。) | ||
品類 | 浸七日,逐日換水,瀝去涎,切片,薑汁拌。 (性畏生薑,用之以制其毒,得薑而功愈彰。) 配伍: 柴胡、射干為使。畏生薑、秦艽、龜甲、雄黃,忌羊肉、海藻、飴糖, 惡皂角,反烏頭。 (合陳皮、甘草、茯苓名二陳湯,為治痰之總劑。 寒痰,佐以乾薑、芥子; 熱痰,佐以黃芩、栝蔞; 濕痰,佐以蒼朮、茯苓; 風痰,佐以南星、前胡; 痞痰,佐以枳實、白朮。更看痰之所在,加導引藥,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。) 其他:韓飛霞造麴十法。 (一、薑汁浸造,名生薑麴,治淺近諸痰。 一、礬水煮透,兼薑糊造,名礬麴,礬最能卻水,治清水痰。 一、煮皂角汁,煉膏和半夏末為麴,或加南星,或加麝香,名皂角麴, 治風痰,開經絡。 一、用白芥子等分,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,略加麴餬,名竹瀝麴, 治裏皮膜外結核隱顯之痰。 一、麻油浸半夏三五日,炒乾為末,麴餬造成,油以潤燥,名麻油麴, 治虛熱勞欬之痰。 一、用臘月黃牛膽汁,外略加熱蜜和造,名牛膽麴,治癲癇風痰。 一、用蒼朮、香附、撫芎等分熬膏,和半夏末作麴,名開鬱麴,治鬱痰。 一、用芒硝居半夏三分之二,煮透為末,煎大黃膏和成,名硝黃麴, 治中風卒厥,傷寒宜下由於痰者。 一、用海粉一兩,雄黃一兩,半夏二兩為末,煉蜜和造,名海粉麴, 治積痰沈痼。 一、用黃牛肉煎汁煉膏,即霞天膏,和半夏末為麴,名霞天麴, 治沈痾痼阿痰,功效最烈。) 以上並照造麴法,蓋草七日,待生黃衣,曬乾,懸掛風處,愈久愈妙。 (半夏治法不一,有法半夏、姜半夏、仙半夏、宋半夏諸名。 此治濕痰主藥。) | ||
備註 | 圓白而大,陳久者良。 炮製: 浸七日,逐日換水,瀝去涎,切片,薑汁拌。 (性畏生薑,用之以制其毒,得薑而功愈彰。) 配伍: 柴胡、射干為使。畏生薑、秦艽、龜甲、雄黃,忌羊肉、海藻、飴糖, 惡皂角,反烏頭。 (合陳皮、甘草、茯苓名二陳湯,為治痰之總劑。 寒痰,佐以乾薑、芥子; 熱痰,佐以黃芩、栝蔞; 濕痰,佐以蒼朮、茯苓; 風痰,佐以南星、前胡; 痞痰,佐以枳實、白朮。更看痰之所在,加導引藥,惟燥痰非半夏所司也。) 其他:韓飛霞造麴十法。 (一、薑汁浸造,名生薑麴,治淺近諸痰。 一、礬水煮透,兼薑糊造,名礬麴,礬最能卻水,治清水痰。 一、煮皂角汁,煉膏和半夏末為麴,或加南星,或加麝香,名皂角麴, 治風痰,開經絡。 一、用白芥子等分,或三分之一竹瀝和成,略加麴餬,名竹瀝麴, 治裏皮膜外結核隱顯之痰。 一、麻油浸半夏三五日,炒乾為末,麴餬造成,油以潤燥,名麻油麴, 治虛熱勞欬之痰。 一、用臘月黃牛膽汁,外略加熱蜜和造,名牛膽麴,治癲癇風痰。 一、用蒼朮、香附、撫芎等分熬膏,和半夏末作麴,名開鬱麴,治鬱痰。 一、用芒硝居半夏三分之二,煮透為末,煎大黃膏和成,名硝黃麴, 治中風卒厥,傷寒宜下由於痰者。 一、用海粉一兩,雄黃一兩,半夏二兩為末,煉蜜和造,名海粉麴, 治積痰沈痼。 一、用黃牛肉煎汁煉膏,即霞天膏,和半夏末為麴,名霞天麴, 治沈痾痼阿痰,功效最烈。) 以上並照造麴法,蓋草七日,待生黃衣,曬乾,懸掛風處,愈久愈妙。 (半夏治法不一,有法半夏、姜半夏、仙半夏、宋半夏諸名。 此治濕痰主藥。) |